北京市疾控中心近日对基孔肯雅热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,指出该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,关键在于做好清积水、灭成蚊、防叮咬。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,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,在东南亚、南亚和非洲地区较为流行。
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艳介绍,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均为白天活动的蚊种,埃及伊蚊以人的血液为食,其卵能抵抗干旱长达数月之久,而白纹伊蚊在全球范围内的活跃区域不断扩张。这两种蚊子都是人类疾病的有效传播媒介。
白纹伊蚊体黑有白纹,俗称“花蚊子”或“黑蚊子”,主要来源于各种小型且清洁的水体中,如室外堆积废弃的盆、桶、锅、碗,以及室内的插花瓶、水缸、花盆托盘等。它们通常在白天吸血,高峰时段为早上6至8点和下午17至19点。白纹伊蚊能够传播登革热、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等蚊传疾病。
人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宿主,日常接触不会引起感染。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,病毒在其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,经过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给其他人。人群普遍易感,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。
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的症状包括突发高热(体温大于39℃)、对称性多关节痛、皮疹等,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,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。约3%至28%的基孔肯雅热患者为无症状感染者。目前没有特异性抗病毒药物,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,包括休息、补液、止痛退热等。在两种疾病都流行的地区,需排除登革热后才能使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类抗炎药,以降低出血风险。
外出时建议穿浅色长袖长裤,减少皮肤裸露。在蚊虫叮咬高峰期,皮肤暴露部位可以涂抹驱蚊液,并尽量避免在树荫、草丛、水边长时间逗留。婴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应以物理防蚊手段为主,如穿着宽松的防蚊衣裤,婴儿车上可以使用纱巾或专用的小蚊帐。
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,需要清理蚊幼虫孳生地,并根据情况合理使用生物、物理和化学方法杀灭蚊虫。清除积水、翻盆倒罐、清理房前屋后各类垃圾,定期更换水生植物容器中的水,可以有效减少蚊虫孳生地。家庭、单位、学校、工地等人员居住场所可加装纱门、纱窗,室内使用蚊帐,纱门纱窗与蚊帐的网眼要足够小,防止蚊虫进入。对于无法或不宜清理的积水可选用灭蚊幼剂处理。成蚊密度较高时,专业防制人员可采用滞留喷洒与空间喷雾技术控制蚊虫。居民家庭或宾馆等室内场所,可使用市售有合格证、登记证的气雾剂、蚊香等卫生杀虫剂用品进行防蚊灭蚊。
兴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